BA Yr4
Reading
11HT Week 3
华为中兴:美国“安全”之考
当央企们还在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脚试探海外市场的时候,中国的两家民营企业——华为、中兴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打拼了十年之久。不过,在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之前,即使是华为和中兴也需要再迈过几道坎。
如果说十年前的华为和中兴能在国际市场打出一片天地,靠的是吃苦耐劳,那么,今天的华为、中兴要突破国际化的最后一块“阵地”,老办法显然已经不那么有效了,华为和中兴还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技巧。到 10月底为止,华为在欧盟遭遇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终于告一段落。发起数据卡调查申请的比利时企业Option对外表示,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华为同意以一年2700万欧元的代价购买对方的连接管理器软件授权,此外,华为公司还同意以800万欧元收购Option的半导体公司M4S。双方还决定在比利时成立共同的研发中心。当华为、中兴积极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时,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样化,欧盟反倾销难题的解决正是依靠了这样一种“智慧”。在10月底的一次公司内部座谈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总结说,华为目前正处在一个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过去华为还是“穷光蛋”的时候,天天盯的都是项目和合同,不过现在华为需要更注重商业生态环境,改善跟政府及媒体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
任正非介绍,1998年,华为还在海外市场卖不出任何东西。现任华为副总裁的徐直军当年在莫斯科转了一个月也没见到一个客户,之后,华为在莫斯科更换了四任总裁,第四任总裁卖出了华为在海外的第一个合同——36美元,这就是华为在海外市场的起步。面对国际市场迟迟无法打开局面的难题,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毅然决定,在1998年的香港展上,让华为的所有海外代表处邀请合作伙伴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甚至支持伙伴到香港参观华为的通信展,华为总共付出了1.5亿元,虽然这笔资金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可谓巨资,但华为终于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海外订单接踵而至。
当年的艰苦奋斗,已经不适用于解决目前更为复杂的国际化难题。今年7月,摩托罗拉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在美国当地法院将华为起诉,尽管这不是华为遭遇的第一起知识产权纠纷,但对于正要开拓美国市场的华为来说,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大的麻烦还远不只这些。美国第三大运营商Sprint正在进行的30亿美元的设备招标,华为作为极具竞争力的潜在竞标者,正在争取入选,却也非常艰难。
今年8月,美国几名共和党参议员要求审查华为与Sprint之间的交易。该笔交易涉及的用户包括美国军方和执法部门。参议员们在联名信中称:“如果华为成为Sprint的供应商,将对美国企业构成实质性威胁,并有可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我们为此感到担忧。”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正开拓美国市场的中兴身上。10月初,美国国会四名议员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致信,敦促其对中兴通讯和华为进行详查,并指出联邦通讯委员会应当仔细审查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并考虑采取使这些中国企业难以在美国开展业务的措施。
为了打破这些“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阻挠,华为和中兴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华为在北美成立了一家专门负责政府公关的公司Amerilinks,其强大的团队包括前任代理人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A. Gephardt)、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James D. Wolfensohn)和曾经的北电网络首席执行官威廉·欧文(William A. Owens)。“华为今年付出了300%的努力,专攻美国市场。”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表示。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English.
1. How did Zhongxing and Huawei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the western market ten years ago?
2. What did Huawei agree to do with Option?
3. Which area did Huawei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4. What did Huawei do in 1998 in order to attract overseas investment?
5. What difficulty are Huawei and Zhongxing facing this year? (In short)
6. What have Huawei and Zhongxing done in order to win further success in the western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