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d Year Week 3 MT07
Topic: Hong Kong-China-Taiwan
香港观察:香港的医生 香港人的平均寿命相当长。男人平均活到七十六岁,女人还要高两岁到七十八,这个记录仅次于日本,排全亚洲第二。 人的长寿与否,因素很多,但有个因素最直接,那就是医疗条件。香港的医疗设备先进不在话下,还有一点,七百万人口中医生的比例很高。 香港医疗设备据悉也仅次于日本,政府近年有计划开发这方面的潜力,吸引邻近地区的人来港看病和治疗。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之前,这个百年英国殖民地最吃香的职业有三样:律师、医生和会计师。从事这三项专业的人,不仅有非常好的收入,而且社会地位很崇高。他们受尊敬程度,往往高过一些比他们富有的商人或者政府官员。 正因为如此,香港的中产家长,在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就灌输他们当医生、律师或会计师的志愿。 形象良好 香港的医生也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2003年香港爆发SARS,成全球关注焦点。香港医生临危不惧,在紧要关头,他们有足够的冷静、有专业操守和精神,难得的是这些前线医生的家长,也能克制自己的焦虑和担心(经过SARS一役的港人,应该会记得一位年轻女医生谢婉雯,她自动要求去急诊室抢救病人,结果因感染而不治,死于花样年华的35岁)。 反观台湾,父母怕儿子染病,竟然哭哭啼啼、拉拉扯扯地不让其上班,暴露在电视屏幕前,闹成大笑话。 香港由于人人争当:“三师”(医生也称医师),所以淘汰律非常高。我说的淘汰,指的是从一上学就开始的竞争,最后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挤进"三师"行业的,绝大部份的确是精英--都是高智商一族。 如果你在香港生活,你可能发现,这“三师”除了他们的专业之外,还可能是业余音乐家或者艺术家。于是这批精英,同时也是许多漂亮女孩的“白马王子”,理想对象。 不再吃香 随着香港的九七回归,社会已经起了很大变化--现在想起邓小平“五十年不变”的承诺,真是百感交集。 哪有可能人为的保证“不变”?保证的人自己都不能自保了。 当然当初保证的是社会制度“一国两制”,大前提虽然依旧,但社会的暗潮汹涌,波及到每一个人,包括原来的"白马王子"医生。 目前香港医生过剩,不再像以往般吃香。而近年经济下滑,人们收入差了,市民宁愿看免费的公家医院,但是新毕业的医生仍然源源不断涌入社会。 在我家附近的小街上,这几个月连着开了五六家诊所。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开诊所的费用不在小数。除了高昂的租金之外,还要请护士,薪金自然也不便宜。假如没人来看病,经济的压力就很大。 抢病人 我看那些医生为了争夺病人真是挖空了心思。在大门外张贴收费指引,以低廉收费招徕。有的要注明小孩、老人可获优惠。 有的说明自己什么病都看:从伤风感冒到精神心理,妇科、皮肤科到不育、整容,包罗万有。奇怪,那些医生简直不用睡觉,从早上八时半应诊到深夜一点钟。 近日老是看法国大罢工大罢课示威游行的新闻,无端端竟使我想到家居附近这些一天工作十六个半钟头的香港医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