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去陪读
■本刊记者 陶建群
陪读,一个世界上任何字典都无法查阅的新鲜名词。陪读,近几年在中国悄然兴起。
陪读,体现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目前,一些中学生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重点中学甚至部分小学周边的出租房屋,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如此,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近几年也呈增长势头。
百万富翁关闭企业
据报道,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二的小华,是2003年由万州实验中学考进来的。刚来时,她有些不适应。虽说是住校生,但看到其他同学周末高高兴兴回家,小华难免有些落寞。在她的央求下,开学半年后,其父母每周周末都会来重庆陪女儿。可是时间长了,来回奔波影响了小华父亲王先生的工作。
王先生在万州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2004年3月,王先生和妻子再三商量后决定,关闭自己的建筑公司,到重庆另寻工作以照顾女儿。于是,资产上百万的王先生离开万州,甘愿在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做一般职员,跟同事睡集体宿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照顾女儿。
"我以前想读书没读成,现在女儿就是我的希望。虽然家里有钱,但她和其他富家子弟不一样,她非常好学,我和她妈都感到欣慰。钱没了可以再赚,如果孩子不成器,我挣多少家产最后也等于零。我住在重庆,主要是怕她万一有个什么事,生病或是怎么了,有个亲人在身边总要好些。"
陪读家长包围校园
日前,记者在皖南某县二中采访,发现该校周边住了很多陪读的家长。据知情人介绍,在该校周边,至少住着100多户陪读家庭。
一位来自该县红星镇的马立本先生告诉记者,他孙子在县二中读高二,由于孙子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加上嫌学生宿舍太挤,人多嘴杂,晚上睡不好觉。去年10月份以来,在儿子的恳求下,他与老伴一同来此陪孙子读书。他们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间,租金每月420元,加上生活和其它开支,祖孙三人一个月要用1200元以上。他每天早晨6时起床,为孙子做好早餐,让孙子赶去早读,中午孙子回来吃饭后睡一个多小时觉,晚上孩子10时放学,吃点夜宵一直学习到12时才睡觉。
家长陪读,学生当然高兴。他们不用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但也有些学生感到了压力。家住新丰镇的高三学生李明说:"家长陪读对我们有好处,既能照顾我们的生活,又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过现在压力挺大,大人这样白天晚上轮流陪着我,万一没有考好,就怕对不起他们。"
父母当起后勤部长
许多家长认为,如今升学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压力又大。孩子考不上大学,今后难立足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校附近,都有游戏机室和网吧,孩子自控能力差,陪读能让子女避免外界干扰。
租住在皖南某县一中对面的一位女同学来自方村镇,2003年中考,她以全县第15名的优异成绩进了县一中。年仅40岁的母亲是该镇妇产科医生,为了家庭的希望、孩子以后成功的人生,取得丈夫支持后,毅然提前退休,过起了陪读生活。把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的这位年轻母亲表示:"为了孩子的远大前途,我要当个好后勤部长。高中阶段竞争最为激烈,学生学习负担重,思想压力大。我的重任就是要让我的孩子吃好、睡好、身体健康。尽量让她在温馨、轻松的环境中,一心一意地学习。"
据了解,有一个男同学生性活泼好动,好奇顽皮,他来到县一中后经不住诱惑,经常离校上网吧玩游戏。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知情后,却鞭长莫及,只好请婆婆陪读,对孩子严加看管,让其"改邪归正"。这位同学他奶奶的管教下,改掉了坏毛病,成绩也上去了。
一个陪读的农村妇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很困难。她是想让孩子能考上大学给逼来陪读的。她掐指头算账,孩子在学校食堂买饭吃,一个人一月120元,还吃不饱。她从家里带米来,买便宜菜下锅做饭,3个人一月有120元就够混了。她大儿子表示:"我和弟弟学习都很刻苦,决不让家长心血白费。"
大学出现陪读群体
据报道,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的杭州大学城,是全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在这个青年人扎堆的大学城里,却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陪读父母群。
他们大都年过不惑,来自全国的内地;他们在大学城里打工,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周女士是内蒙古人,去年9月送儿子来杭州读书。本想就住几天,等儿子安顿下来就走,没想到一住就是7个多月。
"住了几天,儿子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走',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怎么舍得呢?就这么一个儿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一离家就这么远。"周女士说。
来之前,她刚从工作了半辈子的旅馆服务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巧的是,儿子的学校刚好在招宿舍管理员。相同的工作性质,周女士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就留下来了。
周女士只是杭州大学城中陪读父母大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杭州大学城及其附近,陪读的父母多达数百人。
是什么原因让父母们放心不下,千里迢迢来陪子女读书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些父母陪读,是因为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从小到大,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羽翼的呵护之下,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根本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
在陪读家庭中,还有一群用心良苦的父母,他们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打游戏耽误学业,也在学校附近租房过起了陪读生活。
记者在走访并与一些陪读家庭深入交谈之后,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陪读父母那份沉重的爱。对于陪读父母来说,陪读成本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一个月600至800元左右的收入,扣掉300元的房租、100元的水电费,加上400元左右的伙食,陪读家庭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但为了孩子,陪读父母不仅背井离乡,也要经受很多生活的艰难。
孩子能力日益弱化
针对当今社会上愈演愈烈的陪读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泽奇说:陪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
首先,陪读现象说明,通过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女、于家庭、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其次,子女读书有人陪,也说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变革,一部分人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陪读的父母大多数是城镇居民,年龄在40岁以上,没有舍弃不下的职业。甚至有的学生念到了博士生,父母还在陪。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说明孩子独立生活的脆弱化。从了解到的情况看,父母要陪读的理由不外乎两种,一是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二是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专家认为,父母陪读,实际上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取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时代潮》 (2005年 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