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最近举行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北京目前有部分民俗文化已濒临消失,50余门类民间艺术已经消失或濒临失传边缘。与会专家学者呼吁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刻不容缓。
其实何止是北京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民间文化和技艺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日渐凋零,已是不争的事实。个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时下新闻传媒在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方面的报道存在缺陷是原因之一。
首先,极少报道传统文化。充斥画面的多是一些流行影视剧。随便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铺天盖地而来的都是某某剧传媒开拍啦,某某影星要加盟啦之类。综艺类节目也多是紧随“时代步伐”,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当前社会是流行文化社会,既然传统文化如此不吃香,又有多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乐意自寻无趣呢?
其次,跨大了传统文化难度。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民间艺术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很多付出。但是,过分宣传某某传统文化难度多高,技术多精,怎么怎么需要耐心、毅力、付出,如何如何需要高素质、高条件,无形中让受众或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意识不到其中的乐趣,或者简单的认为,既然传统文化是贵族文化,咱小老百姓瞎搀和什么呀?干脆远远躲开了事。其实,传统文化有她自身的乐趣。我认识一个业余京东大鼓演员,为了学习大鼓技术,此人不辞劳苦,数次往返天津、唐山一带寻师问友。问及苦累,他说:“当然有苦有累了,可是做什么事没有付出也不行呀!关键还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再次,儿童节目中缺乏有关传统文化成分。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很多传统文化也只能从娃娃抓起---年岁一大就不容易学习,这无庸质疑。然而当前儿童节目,要么功利性和娱乐性太强,只有那些可能对孩子以后升学就业有好处的传统文化才会得到关注,要么根本就不关注。这种情况不适合传统文化发展。
最后,传播技术手段差。凡涉及报道传统文化的节目,往往沉闷、乏味,缺乏新意,鲜有创新,观众一看便心生腻意,进而对传统文化也失去好感。
凡此种种,与媒体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浮躁和缺乏创新有关。媒体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真正肯静下心来下一番功夫,才能为保护和宏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