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d Year Week 8 TT03

Topic: Discuss the generation gap

《我不再做乖乖女》连载
第六章 喜欢另类——我为理解欢呼

刘小萌

    我倒是很幸运,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父母不是那么"一本正经" 。像我的室友,可就不那么幸运了。只要和她妈妈谈起交男朋友的事,她妈妈就要翻脸,训斥是免不了的:"你要是交朋友,就别在这个家住了!""那我还是住这儿吧!"她无奈地屈服了。另一个女友的"遭遇"更令人同情,一次,她妈妈的一位男同事到学校来送药,看见她正和一个男生在校园里聊天,就把这事告诉了她妈妈。结果她和妈妈吵一架。这让她恨死了那个叔叔。

    追我的一个男生回了香港,又去了澳大利亚,妈妈还不时提醒我给人家打个电话;我要好的一个男生去了加拿大,老爸还常拿他"打镲"。

    总的来看,我的父母更像是朋友。抑或是因我还没有做出让他们不解的"出格"的事儿吧?

    要说代沟,我和父母间也是有的。但我觉得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在家长。因为要是他们不斤斤计较那么多的话,开通一点点的话,我们都会很感激他们。我总觉得就是家长退让那么一小步,很多事情就海阔天空了,也不至于让孩子恨得咬牙切齿。我用这个"恨"字可能不合适,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终究是没有"隔夜仇"的。

    其实我也知道有些事情是我们的不对,父母永远是为他们的孩子着想。但我希望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注重方法。也许,您们换一种语气或口吻,我们就很容易接受。我在这方面就很有感受。父母教训我的时候,我就是愿意和他们犟嘴,要不然,我会觉得自己都那么大了,还被家长说,太没面子了。可是事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想问问做父母的人,"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哭吗?"也许我在这里所说的话,也就是您的孩子想说的--我们需要自尊。但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说。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应该不会是这个答案,我的孩子难道我不能管吗?也许,作孩子的还没意识到,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在我看来,别人对我的看法、意见,我会接受,会作为参考,但那只不过是辅助而已。作为一个孩子,父母对他的看法在他心里是最重要的。可以说父母说的每一句话我都铭刻在心。我想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样吧!父母的直言不讳有时会伤害到我们。

    还有,许多家长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叫骂自己的孩子,这让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说白了就是很没面子。也许您们认为我们还小,怎么会有要面子的想法。但我可以告诉家长们:"孩子也是很要面子的!和你们一样!"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就有了叛逆的想法,不愿意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甚至是背道而驰。

    我知道家长有很多的不易,总希望我们能了解您们,但是我希望您们能先试着去了解我们。您应该想象得到,当我父母的"乖乖女"变成"哈韩族"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不会所有的事情都清楚,但我很明白他们是很担心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是他们经常与我沟通吧,我对他们的这种心情就更是理解。有些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知道这些,只是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反而造成了孩子不理解家长,于是家长就更是着急。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理解了他们的这种担心后,就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因为我知道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最重要的是,我想让家长给予我足够的信任。

    我们已经不小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更何况我们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的,无论是出国,还是到外地,即使是在父母身边,也总是要单飞的。

    想要了解您的孩子,就试着去融入他的生活,让他感到您不仅是他的长辈,而是可以敞开心扉的朋友。我的父母知道我喜欢韩国音乐,就和我聊这些话题,妈妈甚至还和我一起欣赏。一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假惺惺的。但如果您经常询问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您很关心他。渐渐地,他就会告诉您更多的事情。您到时也会很惊讶,您居然不知道这么多事。我的话是不是有些像教育家了?不过不管它像什么,管用就行。

    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不可能消灭代沟,但是我们希望它越浅越好,不是吗?

    我妈妈曾对我说:"我会给你一片'自由的天空'。"

    我为我父母的开通和理解欢呼!

    【真情互动】

    在平日的相处中,我是很少"教育"她的,每当她问我什么问题时,我通常不会脱口而出,而是略作思考再回答她。她也很习惯我的这种方式。因为走了脑子,所以很少不能令她信服。偶尔一次被她抓到把柄,我也会认输。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是不说则已,一旦告诫她某些事的利害之处时,女儿通常会认真地考虑,而不会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当然,这种关系是应当建立在平日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爸爸

    我就不同了,平时嘴比较碎,总爱唠唠叨叨,一点儿小事儿也会说个不停。不管他们有没有听到,我都喜欢自言自语。女儿引用报纸上的话嘲讽我说:"自言自语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有时,对她的一些行为我也起急,忍不住发火说她几句,但我从来不使用那些挖苦、讥讽、刺激孩子的字眼,只是就事论事,哪儿说哪了,不去纠缠以前的旧账。我说她时,她也可以反驳,而不会把她顶回去,让她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妈妈
 
来源:人民网